2008/08/25

InfoBase 11: 香港人有多誠實?

Hi,

讀者文摘有這樣的一項調查-在三十五個國家地區中,故意掉下錢包,看看有多少人會把錢包交回物主。

結果挪威及丹麥名列前矛,交回率竟達100%;新加玻次之,亦高達90%;日本名列第七,交回率也有70%;泰國排名20,55%交回率;台灣排第22,有50%的人交回錢包;菲律賓排第29,交回率是40%;排名最低是墨西哥,僅得21%。

香港呢?

排名34,即『尾二』,交回率只得30%,我們還經常擔心泰傭及菲傭不誠實,他們國家的排名,還在我們之上呢!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2008/08/22

Facilitation: 12 Principles of Process Facilitation - Principle 4: Ideas Generation

Hi,

This is Part 4 of the 12 Principles of Process Facilitation.

Today, every company wants more ideas from their people, but people are reluctant to give away their ideas.

The secret to ideas generation is "people needs ideas to trigger off more ideas!"

The more ideas are being thrown out, the more ideas are going to be thrown out.

Then, what triggers off the first few ideas will be crucial to any ideas generating session. When people are involved, they will talk about their points of view, which then stimulate others' thinking.

So, you first step to generate ideas is not generating ideas, but to get your people's participation. Do anything to make them involved and then request for their points of view about the subject. Then ideas will be coming.

Accept simple or even stupid ideas, particularly at the very beginning. These ideas stimulate generation of more ideas!

How to get your people participating? Let's discuss in Principle 6: Full Participation later.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2008/08/21

Announcement: Ideas & Thoughts of Keith To 三歲了!

Hi,

原來 Ideas & Thoughts of Keith To 這個網頁已經三歲了!

這篇文章亦剛好是第600篇!雖然小弟寫的都是以短文為主,但不竟也已寫了600篇!

寫 Blog 能寫了三年不間斷,寫得好不好不知道,但至少也證明小弟有點耐力吧!

希望小弟能堅持寫下去,三十年,6,000篇好不好?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Concepts 101 Part 34: Excelsior!!!

Hi,

如果你是 Daily Quote for Your Soul 或是 Daily Quote for Your Business 的訂戶,你會發現每篇名人名句的下款,都寫上『Excelsior』這個字,究竟『Excelsior』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Excelsior 是拉丁文,意即 Upward Ever,不斷向上。

Excelsior 不斷向上,就是 Excel 這字的由來;要卓越,就是要不斷向上,但不斷向上,並非不斷向上爬,而是不斷地從上面的層次看世界,這樣,你就能看到更多更廣,慢慢就在上面的層次運作了!

還有,Excelsior 也是美國紐約州的格言,Excelsior 亦是 NLP 常說的 Meta 了。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解夢十訣: Part 6 - 讀夢

Hi,

讀夢,是一個錯誤的解夢方式!

讀夢,就是把夢中的情境,直接解讀;夢境,全都是經過符號包裝的,她的表面意義,並不是她所代表的實際意義!

為什麼呢?

依佛洛伊德的學說來解釋,我們內心所想的,並不能完全被我們的道德標準所容許,亦即是違反了超我 (Super-ego) 的要求,為了不出現內心矛盾,本我 (Ego) 就把夢境稍作修飾了!

當然這個學說並不能解釋所有夢境,有時夢境出現的境象,實在過於匪所思,那又怎會讓超我所能接受呢?

因此,至今仍未能有單一學說可以完全解釋夢境!

但各家學派,至少也認為夢境是具有隱藏意義的,如你發夢時自己死了,不用擔心,這並不意味你行將就木!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Coaching: 什麼人不適合運用教練?

Hi,

是否教練適合用來幫助任何人呢?

當然不是!如果可以選擇,我還是會選擇其他方式!

不可能吧?你在過去多年來,不是不斷地推廣教練學問嗎?

世事是很公平的,教練確能帶來不少好處,但她也需要更長時間來進行,而且也不是任何人也適合,別忘記,教練是靠對方自行思維來達成的!

什麼人不適合使用教練呢?

沒有準備 (Ready)、沒有能力 (Able) 或是沒有意願 (Willing) 的人,即是沒有時間或是覺得不是適合時間來自行思維的、沒有能力來自行思維的及沒有意願自行思維的,均也不適合運用教練方法。

但是某人可能只是某一課題沒有準備 、沒有能力或是沒有意願,並不代表其他課題也是一樣;對某一課題最為膠著的 (Stuck),也就是最易沒有準備 、沒有能力或是沒有意願去自行思維的人。

他們需要更多的指引來達致脫困 (Unstuck)!但不幸的是,不少教練遇到上述情況時,他們隨即提供更多的指引,但他們卻未察覺到,他們在做的,已經不是教練了。

當我用盡了各種方法來教練,但仍未能協助他人時,我會自動投案,告訴他們我未能成功協助他們,並建議對方或可考慮另找別人,或使用其他方式來解決目前的情況。

某人並不適合使用教練時,我們還有什麼選擇?你大可考慮運用引導 (guiding)、領導 (leading) 或是指導 (instructing) 來協助。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Coaching: 什麼情況不適合運用教練?

Hi,

是否在任何情況下,也適合運用教練方法來幫助他人呢?

當然不是!

教練是倚靠對方自行思維的方式,思維是需要時間的,如果事情緊迫,還是用其他方法好了!

Coaching 只是眾多助人的方法的一種而矣,適當時候使用,你不只在助人解決困難,更重要的,你是助人自行思維,又有什麼比鍛練思維更有長遠效益呢?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Coaching: Coaching is about Discovery Part 5 - Steps in Discovering

Hi,

This is Part 5 of this Coaching is about Discovery Series.

In this article, we are going to describe a stage-by-stage model of coaching.

Everything needs a starting point. Where do we start to coach?

Clients seek coaching when they are facing a problem or difficult situation and they want to solve it. This creates 3 different approaches.

Firstly, some people go straight ahead to coach for solution. But if the client can have the solution so easily, he/she do not need to be coached! One can't know his/her future when the past and present is not known.

Some coaches do understand that every problem has a cause(s). If the client is aware of the causes of his/her problem, he/she can attack on the causes and the problem doesn't exist any more. So, coaching on causes can be a better alternative. This is true when the client is already clear about his problem. You can't know the cause of something when you don't know what that something really is!

Here comes the 3rd approach, coaching on situations. We start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r problems. Then we go to the past causes, and finally the future goal and solutions.

In each stage, we search and verify our assumptions and possibilities. Understanding our situations is the result of exploring our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rough verifying our assumptions and searching for possibilities!

Now we learned how our blindspots are formed and how we can discover them. To make discovery more effective, the knowledge of blindspots formation mechanism is essential. I will talk about it in Part 6 of the series.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Coaching: Coaching is about Discovery Part 4 - Discovering Blindspots

Hi,

This is Part 4 of this Coaching is about Discovery Series.

How can we discover our blindspots?

By understanding our situations, verifying our assumptions and searching for possibilities!

They are not the 3 steps of coaching, but they are all done at the same time.

Your situation is not just your current situation. It is about how your current situation was created and how it will develop further. That is, your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When this mechanism of your situation is well understood, solutions can be emerged automatically.

We always have assumptions about our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Each assumption can mislead us to inappropriate conclusions. As a coach, we challenge any possible assumption.

Possibilities do not just include possible solutions. It can also be possible situations, possible causes, possible consequences, etc. We ask for possibilities whenever our clients decide he/she has no or limited choices of anything.

Since both assumptions and possibilities are everywhere when we try to understand our situations, we are doing all these 3 parts simultaneously.

But are there any procedure so that we can follow easily to coach? Yes. Let's me discuss it further in Part 5!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Facilitation: 12 Principles of Process Facilitation - Principle 3: Questioning

Hi,

This is Part 3 of the 12 Principles of Process Facilitation.

I stopped writing this series for a while and decided to complete the whole series within these 2 months. This series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12 principles of facilitation taught in our Associate Facilitator Designation Program.

Our topic today is about Questioning. In facilitating any meeting or activity, questioning is the explicit part of facilitation. Facilitators use questions to generate ideas, getting opinion or gathering information.

The right questions are more than just the question itself. It is about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 at the Right Moment to the Right Person(s). The best question but asked at the wrong moment and to the wrong person can produce nothing.

What is the Right Question? It depends on what is really needed at that particular moment!

If information is needed, you ask questions for gathering facts, feelings or desires. If clarification is needed, you ask probing questions. If participants are too shy, you can consider some naive questions. When you are encountering some sensitive issues, indirect questions can be most appropriate. When something is wrong about the process of meeting, some meta-process questions might be helpful. If you need to draw participants' attention, rhetorical questions could be your choice.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2008/08/20

我的觀點極短篇: 我的四論論 Part 11 - 據論/爭論的英文譯法

Hi,

前數月,小弟在爭論、爭執、討論與辯論中與朋友Tony兄曾辯論據論/爭論的英文譯法,本人認為用 Argument,並沒有什麼問題;但小弟真的是才疏學淺,經再三探討後,Argument 確易惹來誤解,Argumentation 一字更能表達據論/爭論的原意,決定從此改以 Argumentation 作為據論的英文譯法。

Argumentation 的基本意義,是『基於前提論據,以邏輯推理來達成結論』,的確更能表達據論的本意。

在此,謹向 Tony 兄致歉:Tony 兄,是我錯了,望能原諒!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Thinking: 我的四論論 Part 10 - 四論論的根本

Hi,

談了這麼久的四論論,究竟其根本是什麼呢?

論證 (Demonstration)!

1. 據論 (Argument),找出真實論據來推理結論,建立論證

2. 理論 (Inference),以有效論證模式來推論。

3. 辯論 (Debate),以說服的方式來表達你的論證,目的就是要人贊同接納。

4. 討論 (Discussion),在不能贊同接納你的論證的時候,以論證來找出雙方也能接受的方案,促成共識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NLP: 3種增長知識的知識論

Hi,

我常說NLP不是什麼治療技術,又不是什麼溝通技術,更不是什麼銷售說服技術,她只是知識論(Epistemology)的一種,所謂知識論,簡單來說,就是獲取知識的方法。

我們日常不斷不自覺地在運用三種知識論來學習,但這三種方式對大部份人而言,均是內隱 (Implicit) 的,故不能有意識地改進它們,要改進,就先把它們外顯 (Explicit) 出來:

1. 論證,即大眾所謂的推理也,但要論的有效,證得真實,懂一點點邏輯更能事半功倍;有效的論證,是哲學家們瞭解世界人生的利器。

2. 實驗,就是我們常說的『試試看』,要試得精確,至少也需逐點來試,更要比較做了及沒做有什麼分別;精確的實驗,是科學家社會學家們的重要工具。

3. 模擬,大部份人用的模擬就是分析,分析即是把事身分拆研究,從各個部份的特質來理解整體的特質。

除了分析以外,NLP也是利用模擬的,但她的目的不是希望知道事物的特質,而是用來瞭解事情是怎樣發生的;她也分拆,但她卻是分拆事情發生的次序,來瞭解發生的過程;理解發生的過程,就可以知道在最適宜在那裡介入,又或用之來學習他人的方法;要做好NLP模擬,重點就是在分拆時,要暫停分析判斷,否則便很易掉進先入為主的陷阱。

好好掌握過三個 (其實是四個) 取得知識的方法,學習就更能事半功倍了!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2008/08/19

Thinking: 我的四論論 Part 9 - 無效論證

Hi,

不少朋友電郵小弟詢問,而朋友CC君也有相同的詢問:究竟催眠術是邪術一文中,那六個論證有什麼邏輯謬誤呢?

小弟不是邏輯專家,只懂皮毛,但朋友問到,免為其難,獻醜好了,如有不對之處,煩請指正。

合邏輯地論證,至少要有三個基本條件

1. 論據要真實,即是要代表事實

2. 論據結論存在必然的有效邏輯關係

3. 整個論證,並不存在邏輯謬誤

前者是我所謂的據論的基礎,比較容易察覺;而後兩者則為小弟所謂的理論的基礎,只要外表像邏輯的形態,就很難察知問題存在,犯上後兩者的邏輯錯誤,很多是不是故意欺騙,而是連自己也被自己欺騙了。

說回前文六點,它們不只存在邏輯謬誤,更不存在必然的有效邏輯關係,先說它們怎樣沒有必然有效的邏輯關係。


1. 引進變異意識狀態——在有關的文獻中,催眠狀態到處被稱為神志昏迷狀態,又被稱為變異意識狀態,就是所有邪術所引進的精神狀態。

它等於說:A (催眠)會導致C (變異意識狀態),而B (邪術)亦會導致C (變異意識狀態),所以A (催眠) = B (邪術),不一定吧!

例子:食飯會導致哽親,飲水亦會導致哽親,所以食飯等於飲水!


2. 古代邪術——埃及人於三千年前面就已經使用催眠術,此外,南美洲馬雅族土人和非洲的巫師都使用它。古代的祭司們在神志昏迷的狀態下卜告將來,巫醫將人帶進神志昏迷狀態治病,印度教的僧侶可以坐在針床上而不覺痛,都是催眠術的古代例子。

它等於說:A1、A2、A3、A4、A5 (各種古代宗教)皆會用B (催眠術),而A1、A2、A3、A4、A5全都是C (邪術),所以B (催眠術) = C (邪術),也不一定吧!

例子:食飯、食螺絲粉、食通心粉皆會用匙羹,而食飯、食意粉、食通心粉全都是我鍾意食的食物,所以用匙羹的 = 我鍾意食的食物!


3. 接觸靈異領域——魏斯醫生在《前世今生》描述凱瑟琳的催眠治療過程,醫生病人都在這個過程中增加靈異能力和接觸靈異領域,凱瑟琳在催眠之後不但通靈和直覺能力增加,又能和魏斯作心靈感應,而且她屢次遇見靈界個體,帶給魏斯各樣新紀元思想。魏斯和凱瑟琳的例子並不獨特,也有其他研究指出人在接受催眠後產生靈異能力。

它等於說:A (催眠術)會導致B (靈異能力),而B (靈異能力) = C (邪術),所以A (催眠術) = C (邪術),不是肯定吧!

例子:食飯會導致飽,而飽是一種感覺,所以食飯是一種感覺!


4. 影響思想和信仰——很多前生回溯是在不預期的情形下突然發生的,催眠師本來不相信輪迴,但是因為太經常看見病人在催眠下發現自己的前生,所以無法不檢討自己的世界觀,又有研究指出,經歷前生回溯的人,世界觀會轉變,開始接受新紀元思想。正如魏斯,他在基督教文化中長大,接受西洋科學訓練,他的臨床經歷卻使他深信輪迴,開始對東方宗教有興趣。如果基督徒接受或者使用催眠術,難保他們的信仰不會受影響。

它等於說:A (催眠術)會導致B (前生回溯),而B (前生回溯)會導致C (影嚮信仰),所以A (催眠術)會導致C (影嚮信仰),不是必然吧!

例子:食飯會導致哽親,哽親會導致死亡,所以食飯會導致死亡!


5. 惹來污鬼——絕大部份的靈界戰爭工作者都以催眠術為邪術。吳主光牧師將催眠術列為邪術,認為當思想空白的時候,污鬼可以乘虛而入。Neil Anderson在求助者調查問卷中的第一條問題是﹕「你是否曾經接受過催眠術?」Hammond牧師夫婦把催眠術和其他邪術列於污鬼分類表中。Koch有一個個案﹕一位大學生在學校娛樂表演中接受催眠,之後一直不能甦醒,送到醫院後六天,當牧師的父親趕到,奉主耶穌的名驅逐黑暗權勢,青年人才醒過來。

它等於說:A1 (某人)認為B (催眠術)等於C (邪術),A2 (另一某人)認為B (催眠術)等於C (邪術),A3 (另另一某人)認為B (催眠術)等於C (邪術),所以B (催眠術)等於C (邪術),咁求其!

例子:我亞爸、我亞媽、我亞哥都認為我係一個靚仔,所以我係一個靚仔!


6. 聖經中的「迷術」——原來聖經老早禁止催眠術,可是沒有使用這個現代名詞,而其實催眠術就是迷術,因為這是一個心靈控制術。「你們中間不可有……行邪術的,用迷術的……凡行這些事的都為耶和華所憎惡……」(申十八10-12)催眠師肯他說﹕「……有這樣的能力,使被催眠者向催眠師交出自由意志……」安撒尼也說﹕「……"提示"就是將一個思想灌輸人心,引發精神上或行為上的改變……被催眠者事後會不自覺地按照催眠下所得到的提示去做……」,誰還能否認這是心靈控制(迷術)?

它等於說:A (催眠術)會導致B (失去自由意志),C (心靈控制術)也會導致B (失去自由意志),而C (心靈控制術)等於D (迷術),所以A (催眠術)等於D (迷術),也不是必然吧!

例子:食飯會導致哽親,飲水也會導致哽親,而飲水是飲野,所以食飯等於飲野!


以上六種,均是典型的沒有必然的有效邏輯關係,一次過全都犯上,不用作教材,簡直有點浪費!

原作者作為一名博士,更是名校畢業,還主修哲學,現在更是一名教授,也能犯上研究哲學最基本的錯誤,只證明一點,千萬別盲目信奉權威;小弟乃雞校畢業,往績更是經常語無淪次,故更不能盡信;要信,就信自己的搜證邏輯判斷,否則只能為自己帶來更多盲點而矣!

至於它們還犯上什麼邏輯謬誤,下文再續。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2008/08/16

NLP: 平反 NLP = 新紀元江湖技倆!

Hi,

上文提到,某位朋友在其網頁中指稱催眠術是邪術,小弟先前已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不再詳談。

但她也在另一篇文章認為 NLP 乃新紀元江湖技倆,作為 NLP 的研究者,怎樣也稍作回應:

1. 她謂:『NLP 開山先祖 Richard Bandler 和 John Grinder 書上有一個例,他們認為很多人的談話都容易落在三類型中,就是刪除(deletion)、寵統(generalization)、歪曲(distortion)。

乍眼看去,似乎是常理,再想,應該還有第四類﹕增添(addition),加鹽加醋之意。NLP師們可能解釋說,增添是歪曲的一種。那麼,難道刪除就不算歪曲?可見NLP理論本身就是刪除、寵統、歪曲。』


首先,作者自行代表了NLP師們自問自答,然後據此提出「NLP理論本身就是刪除、寵統、歪曲。」的結論,實在令人佩服,等於我說:「你一定認為自己很美麗,這就叫不知醜了」一樣強加於人。

在 NLP 中,增添確是歪曲的一種,而刪除就真的不算歪曲

每種學問,也有自己對名詞的定義,不能只以一般看法解釋;NLP 中的歪曲,意義是改變了原有模樣,不管是以增加、扭曲或是減少的方法來達成;而刪除是指直接把原有事/物的某些部份略去,基本意義沒有改變。

舉例來說,某人打你一巴,你只說某人打你,這是刪除,但你說某人以打你來侮辱你,那是同時以減少增加歪曲了。


2. 『Bandler 和 Grinder 說 ... 。譬如當事人說﹕「我很害怕。」治療員可以問﹕「害怕什麼?」但效果不如問說﹕「你試說﹕『我害怕我的父親』,看看是否適合你的情形。」作者們認為,這樣就可以找出深處的真相。

這樣的做法,似乎很有智慧,但 ... 當事人可能心亂如麻,所以自己無法整理清楚自己的思想和感覺 ... 他會說﹕「對,正是如此。」這樣就誤導了當事人。』


作者是依據 The Structure of Magic 一書第40-43頁來評論的,但作者卻沒有註明 Bandler 及 Grinder 也已在書中同頁,同時註明這樣做,會有可能不準確,作者不也把這些話也寫進去,會不會有點斷章取義呢?


3. 作者認為以說話中的 VAK 語句來評定對方大腦使用什麼來代表他的經驗是不正確的,作者寫道:『我無法把這一段對話翻譯為中文,因為如果譯了,「see」(Keith附註:原文英語是 I See) 就不是「看見」,而是「明白」!因為這不過是修詞學,並非人的大腦使用什麼來代表他的經驗!

... 讓我舉個例,如果我用英語講「I smell trouble.」,並不表示我注重嗅覺,因為我會用中文說﹕「我意識到有麻煩。」又如我用英文說﹕「I’ll be in touch with you.」,我並非注意觸覺,因為當我用中文講話,我說﹕「以後再聯絡。」

中國人的文學精深,形容詞豐富,聽覺視覺等等全都用上。若我使用「如雷貫耳」來形容人的名氣甚大,這不表示我是一個重聽覺的人;若我說一個年幼無知的人「乳臭未乾」,我沒有用我的鼻去嗅這人 ... 。』



首先,因為作者不是以英語作為母語,大腦必需先經翻譯,才能說出英語,那些英語已經不能代表大腦使用什麼來代表他的經驗。

再者,經過修辭後的母語,也已經不是原有的說話,以 VAK 語句來測定對方的慣常表象系統,必須是觀察其無意識的說話,我想我在課程中也提及,想以 VAK 語句來測定,並不容易。


4. 『NLP 又有一個理論,我暫且稱之為「眼碌碌」... ,因為很多NLP書籍都提及它 ... 這理論說﹕觀察人眼晴的滾動,你可以知道他怎樣處理資訊,明白他當時內心的活動,於是你可以根據他的方式,知道怎樣和他溝通。

... 如果一個人同時回憶一個視像,和與視像同來的聲音,又留意自己的感受(譬如,他回憶一次面對一隻巨大的惡犬,想到牠張牙舞爪的樣子、聽到牠兇猛的吠叫聲 、又想起自己當時慌張的感覺),這人的眼晴豈非不斷在「碌來碌去」?』


看書又怎能完全理解一門學問呢?

如果你上過小弟的 NLP 基礎理論單元,我也示範給你看過,人的眼球真的是會「碌來碌去」,只是「碌來碌去」的幅度極小,大部份人也沒有察覺而矣。


5. 作者認為,很多從事 NLP 的人也在從事新紀元活動,所以 NLP 就是新紀元活動:

『NLP是 John Grinder 及 Richard Bandler 二人在二三十年前,以 Fritz Perls 的「完形治療」(Gestalt Therapy)、Virginia Satir 的「家族治療」(Family Therapy)、Milton Erikson 的「催眠治療」為典範,發展的一套理論和技術。催眠術是新紀元邪術,想不必詳加解釋 ... 「完形治療」是一個帶有新紀元味道的治療學派,它被包括在人類潛能運動中。 Virginia Satir 亦推動新紀元觀念。

所以我們也常常看見 Grinder、Bandler 和晚輩們,都涉足新紀元事物﹕Bandler 教授 渡火(FireWalk); Grinder 和 Bandler 的得意門生 Lankton [xxxviii] 使用催眠術;NLP師 Joseph O’ Connor 在他的NLP書最後部分,有一段討論冥想。

台灣的「赫威思專業訓練中心」教授NLP, 同時開設氣功,催眠、靈氣,和一些算是新紀元心理學的課程 ... 這些全部都是新紀元技術和新紀元治療!

Grinder 和 Bandler 曾經有一個例﹕治療員讓當事人面對一張空椅子,指示他閉上眼晴,集中精神,讓自己在「心靈的眼晴」中看見這張椅子,又使用形容詞,將他的頭痛人格化,治療員繼續指示他深呼吸,同時「看見」頭痛從他的鼻孔漩出,離開他的身體,坐在椅子上。

請問NLP師的教導和靈媒的教導有什麼不同?』



就算 NLP 最初模擬的幾位朋友真的是什麼新紀元,但 NLP 不是用了他們的理論,而只是從模擬他們時,設計了 NLP 模擬技術,等於如果小弟從模擬殺人犯的經驗中,理解了模擬犯罪行為的模擬方法,那模擬方法就變成了犯罪行為了嗎?

再者,教授 NLP 的幾位朋友,同時參與了其他活動,那就等於 NLP 就是那些活動嗎?

舉例來說,有些學生在學校販毒,那麼學校就是販毒組織嗎?這正是 NLP 所指的寵統 (generalization)了!


6. 『NLP 前設之一是﹕「每人都已經具備使自己成功快樂的資源。」 就是說,任何人能做任何事,而不管在任何時候,人們總是傾向做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我真的看不出前後兩者的關係!我有資源,跟我會做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有什麼關係呀?莫非你有錢,你就會為所欲為?!

亂扣帽子,文革也不外如是!

還有,這個前題假設的原文應是 People have all the resources they need to make the changes they want,意即每個人也擁有作出改變的資源,並非什麼成功快樂


7. 『另一前設是﹕「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正向的意圖。」太清楚了,這就是說,人無論做什麼,他的目的都是善良的。NLP師 O’Connor 說﹕「如果我們認為某些行為是負面的,那是因為我們看不見其目的,所以,甚至自殺也有一個正向的意圖。」這句話不但告訴我們,人性本善,而且也告訴我們,沒有什麼對、錯、道德。』


不去弄清楚便做結論,誤導大眾也!那個正向的意圖,是指對自己而言,正向也可以是錯誤的,懂一點 NLP 也知道是這個前題假設是指什麼吧!

NLP 認為,每個人也覺得自己的做法是對的,因為他們心中有著他們自己的正向的意圖,因此想勸導他人,應先由瞭解對方的正向的意圖開始,否則努力也是徒然。


8. 『還有一個前設﹕「只有由感官經驗塑造出來的世界,沒有絕對的真實世界。 」(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這個道理可說是模仿康德的哲學。假若我們不可能認識真理,只能知道自己的感受,難道NLP師們可以例外?無論他們發表什麼理論,也不過是他們自己的感受,不是客觀真理。這是一個循環邏輯!』


真實真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分不清楚的,就應先弄清楚才說;如果本身是清楚的,那就是故意誤導了!

這個前題假設想說明的是,人是沒法認識真實,因為無論怎樣觀察,也會被本身已有的想法及信念左右著,但 NLP 從未說過不能認識真理

再者,NLP 從來沒說 NLP 是什麼真理,她不是開宗明義地說明這些都是前題設嗎?


9. 『NLP的基本前設包括「有效用比有道理更重要。」,又表示﹕「沒有失敗只有回饋。行不通,就換個方式。」動機和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效果。這就是實用主義﹕「只問成功、不擇手段。」』


誰說「動機和方法不重要」?不是說了「行不通,就換個方式」,那就是說方法是重要的。

有效用比有道理更重要」中的道理不是道德倫理的道理,原文的道理是 Truthfulness,那是指真相,因為世事難分真假,其中一個分辨真假的方法是:它能否帶來現實效果,亦即所謂是否有效;真的東西,自然吻合現實,當然能帶來效果。

行不通,就換個方式」就可以說成是「只問成功、不擇手段」,又來文革手法!?


10. 小弟唯一贊成作者的看法就是:NLP 並沒有太多科學證據

真正理解 NLP 的朋友,均不會把 NLP 當成什麼認真科學來看,我從來也認為 NLP 只是知識論的一種,絕對不是科學!

沒有太多科學證據的事物,除了 NLP 外,還有很多,是否凡是沒有科學證據的就是垃圾?

用回作者的結論:請你自己評量吧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Thinking: 我的四論論 Part 8 - 理論,合理地論

Hi,

理論者,合理地論

如何合理地論?符合邏輯地論,當我們提出論據時,若不依邏輯法則,又或存在邏輯謬誤,那我們就不是以理來論了。

最近找到了一個網頁,是一位基督徒主持的,其中一篇文章,認為基督徒不應學習及使用催眠術,因為那是邪術

基督徒應不應學習及使用催眠術,不敢置評,但稱催眠術是邪術,作為催眠治療師,就不能袖手旁觀了。

各位尊敬的基督徒朋友,小弟絕不反基督,只是反對催眠術是邪術而矣,現節錄該網頁文章上有關『催眠術是邪術』的論據,看看作者有沒有以理來論:

以下有幾點可以證實催眠術是邪術﹕

1. 引進變異意識狀態——在有關的文獻中,催眠狀態到處被稱為神志昏迷狀態,又被稱為變異意識狀態,就是所有邪術所引進的精神狀態。

2. 古代邪術——埃及人於三千年前面就已經使用催眠術,此外,南美洲馬雅族土人和非洲的巫師都使用它。古代的祭司們在神志昏迷的狀態下卜告將來,巫醫將人帶進神志昏迷狀態治病,印度教的僧侶可以坐在針床上而不覺痛,都是催眠術的古代例子。

3. 接觸靈異領域——魏斯醫生在《前世今生》描述凱瑟琳的催眠治療過程,醫生病人都在這個過程中增加靈異能力和接觸靈異領域,凱瑟琳在催眠之後不但通靈和直覺能力增加,又能和魏斯作心靈感應,而且她屢次遇見靈界個體,帶給魏斯各樣新紀元思想。魏斯和凱瑟琳的例子並不獨特,也有其他研究指出人在接受催眠後產生靈異能力。

4. 影響思想和信仰——很多前生回溯是在不預期的情形下突然發生的,催眠師本來不相信輪迴,但是因為太經常看見病人在催眠下發現自己的前生,所以無法不檢討自己的世界觀,又有研究指出,經歷前生回溯的人,世界觀會轉變,開始接受新紀元思想。正如魏斯,他在基督教文化中長大,接受西洋科學訓練,他的臨床經歷卻使他深信輪迴,開始對東方宗教有興趣。如果基督徒接受或者使用催眠術,難保他們的信仰不會受影響。

5. 惹來污鬼——絕大部份的靈界戰爭工作者都以催眠術為邪術。吳主光牧師將催眠術列為邪術,認為當思想空白的時候,污鬼可以乘虛而入。Neil Anderson在求助者調查問卷中的第一條問題是﹕「你是否曾經接受過催眠術?」Hammond牧師夫婦把催眠術和其他邪術列於污鬼分類表中。Koch有一個個案﹕一位大學生在學校娛樂表演中接受催眠,之後一直不能甦醒,送到醫院後六天,當牧師的父親趕到,奉主耶穌的名驅逐黑暗權勢,青年人才醒過來。

6. 聖經中的「迷術」——原來聖經老早禁止催眠術,可是沒有使用這個現代名詞,而其實催眠術就是迷術,因為這是一個心靈控制術。「你們中間不可有……行邪術的,用迷術的……凡行這些事的都為耶和華所憎惡……」(申十八10-12)催眠師肯他說﹕「……有這樣的能力,使被催眠者向催眠師交出自由意志……」安撒尼也說﹕「……"提示"就是將一個思想灌輸人心,引發精神上或行為上的改變……被催眠者事後會不自覺地按照催眠下所得到的提示去做……」,誰還能否認這是心靈控制(迷術)?


以上六點皆存在邏輯謬誤,不用學懂什麼是邏輯謬誤也很容易察知,用的方法叫做『填充法』,示範如下:

以下有幾點可以證實食飯(食飯包括食意粉、食牛排及任何食物)是邪術﹕

1. 引進變異意識狀態——在有關的文獻中,食飯後到處被認為會導致神志昏迷狀態,又被稱為變異意識狀態,就是所有邪術所引進的精神狀態。(所謂飯氣攻心也)

2. 古代邪術——埃及人於三千年前面就已經食飯,此外,南美洲馬雅族土人和非洲的巫師都食飯。古代的祭司們在神志昏迷的狀態下卜告將來,巫醫將人帶進神志昏迷狀態治病,印度教的僧侶可以坐在針床上而不覺痛,都是食飯的古代例子。

3. 接觸靈異領域——陶兆輝描述自己的食飯過程,食飯者煮飯者都在這個過程中增加靈異能力和接觸靈異領域,陶兆輝在食飯之後不但通靈和直覺能力增加,又能和作心靈感應,而且他屢次遇見靈界個體,帶給陶兆輝各樣新紀元思想。陶兆輝的例子並不獨特,也有其他研究指出人在食飯後產生靈異能力。(所有有靈異能力的人都食飯吧!)

4. 影響思想和信仰——很多前生回溯是在不預期的情形下突然發生的,食飯的人本來不相信輪迴,但是因為太經常看見人在食飯後發現自己的前生,所以無法不檢討自己的世界觀,又有研究指出,經歷前生回溯的人,世界觀會轉變,開始接受新紀元思想。正如陶兆輝,他在基督教文化中長大 (我讀天主教及基督教幼稚園及小學架!),接受西洋科學訓練,他的食飯經歷卻使他深信輪迴,開始對東方宗教有興趣。如果基督徒食飯,難保他們的信仰不會受影響。

5. 惹來污鬼——絕大部份的靈界戰爭工作者都以食飯為邪術 (如果你不贊成,你做過統計咩?仲有,靈界戰爭工作者咁vague,點做統計呀!)。陶兆輝將食飯列為邪術,認為當肚子空白的時候,污鬼可以乘虛而入。陶兆輝在求助者調查問卷中的第一條問題是﹕「你食飯未?」陶兆輝把食飯和其他邪術列於污鬼分類表中。有一個個案﹕一位大學生在學校食飯後,之後一直不能甦醒,送到醫院後,當醫生趕到,在不食飯幾日後,青年人才醒過來。

6. 聖經中的「迷術」——原來聖經老早禁止食飯,可是沒有使用這個現代名詞,而其實食飯就是迷術,因為這是一個心靈控制術,當沒飯食的時候,很多人也會不自覺地去偷去搶。「你們中間不可有……行邪術的,用迷術的……凡行這些事的都為耶和華所憎惡……」(申十八10-12)廚師說﹕「……有這樣的能力,使食飯者廚師交出自由意志……」餐廳伙計也說﹕「……"餐牌"就是將一個思想灌輸人心,引發精神上或行為上的改變……食飯者事後會不自覺地按照下所得到"餐牌"的去點菜……」,誰還能否認這是心靈控制(迷術)?

再度聲明,小弟不是反對基督信仰,只是反對那位朋友硬指催眠術是邪術!

有人會以催眠術來迷惑人心,做出可能聖經不贊成的行為,但刀也能殺人,莫非逢刀也是殺人凶器!?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2008/08/15

Concepts Behind My Programs: 身心互動治療 Body-Mind Healing

Hi,

Body-Mind Healing 課程NLP 執行師課程其中一個重要單元。

她研究的是:身心究竟是如何互動!如果我們並不真的知道身心是如何互動,運用身心互動來提升身或心的健康只是空談而矣。

1. 實質證據:三十多年前,NLP 始創人只是通過觀察來發現身心互動,三十多年後的今天,科技日新月異,那還容許我們只憑相信她是互動,便說她是互動,應該有點實質證據吧!本單元就是要向大家一同分享這些 (原來是大量!) 的實質證據。

2. 互動關鍵:身與心的互動關鍵在於情緒,負面情緒直接影嚮人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及免疫系統,繼而影嚮我們的健康。

3. 錯誤適應:為什麼不少人會長期受到負面情緒的影嚮呢?因為他們為了滿足某些基本需要,卻習慣地用錯方法,非但不能成功,還越使用越不能滿足;例如某些人希望得到安全感,卻以倚賴別人的方法取得,但越是倚賴,別人越感煩厭,越是希望擺脫對方,到頭來越得不到安全感。

4. 信心治療:相信能得到健康的人,是否比不相信的人更健康呢?答案是絕對的。但如何相信,或如何令人相信才更能發揮效果呢?關鍵在於四種信念-期望意願定型意義

5. 實施工具:如何具體實施身心互動治療呢?我們通過教練技術來讓人發現忽略了的事實,以作業來進一步讓其自行發現更多資源及方法,更可讓其掌握必須的正面應付機制來處理日常壓力及情緒,三管齊下,促成人能為自己製造更多選擇,自脫困境!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2008/08/14

Thinking: 我的四論論 Part 7 - 似重還輕成討論

Hi,

成功討論者,相互讓步也。

但當然自己讓得少,對方讓得多,好像有利已方一點。

如果雙方也這樣想,那就怎樣也達不到什麼共識,亦正是大多數的討論失敗的原因。

重點不在於讓多讓少,而在於輕重;你讓多一點也無妨,只要讓得輕;他讓少一點亦無損,只要讓得重!

只要先預備多點似重還輕的讓步,討論即能馬到功成了。

人的錯覺:讓了多少步重於讓得多輕重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Announcement: 夢境工程已經額滿,多謝支持

Hi,

雖然仍有個多月才開課,夢境工程課程已經額滿,多謝各位支持!

已報名的朋友,很快小弟便會電郵上課詳情給你。

預祝大家有一個愉快豐富的學習經驗!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2008/08/13

Advanced NLP: Perceptual Positions & the Matrix of Positions

Matrix of Positions

I am going to write a new series of articles on some advanced topics in NLP. Some will be written in Chinese and some in English. I write in English because I wish to present some of my original ideas in NLP to more people in the world. In the future, I might translate these articles back to Chinese. My first article is about a very confusing concept of NLP, the Perceptual Positions.


Perceptual Positions is one of the most useful skills of NLP. It teaches us how to adopt multiple points of view in an organized manner. There are originally 3 Perceptual Positions in NLP. Then some developers added the 4th and 5th Position.


The 1st & 2nd Position

The 1st Position is your own position. We perceive the world from our own "Self" position. This is the usual perceiving position of most of us. The 2nd Position is the position of others. The 2nd Position gives us the ability of seeing things from other people's position. 2nd Position can be whoever or even whatever. You can be in the position of your wife, your child, your boss, or any fictional character. You can even in the position of a dog, a computer or a flower, anyone or anything apart from yourself.

Both the 1st and 2nd Positions are easy to understand. The trouble starts from the 3rd Position, the Meta-Position.


The 3rd Position

The Meta-Position is seeing things from an imaginative position, a totally outsider's position. You are outside the other 2 positions and you suspend all your own assumptions and beliefs so that you can perceive objectively.

It is more than just an "Observer" Position. If you are an observer, you are still in the 2nd Position, but you are just someone other than yourself. In order to be in the 3rd Position, you should be nobody and nothing!

But how can one be a nobody and nothing? And how can one suspend his/her assumptions and beliefs? It is quite impossible to do so. If we can do it so easily, we are gods, but not human beings. One can't perceive anything without any assumption and belief. Percep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outside data and one's beliefs and assumptions. So, most of the people saying that they are in the 3rd Position are simply in another 2nd Position only.

Meta-Position are just "Perceptual" position only. You do not need to be nobody or nothing in order to be in the 3rd Position. It is about what we perceive rather than who we are. You are still you, but you see yourself as someone else and that someone else is NOT you.

For example, when I go into 3rd Position, I am still Keith To and I am watching someone else who looks like Keith To acting, thinking, talking, etc. It is different from being dissociated. Being dissociated, you are still you. You watch yourself acting, thinking, talking, etc.

The meaning of "Meta" is being above and beyond. So, in the 3rd Meta Position, we go above and out of ourselves, plus we go beyond of being our own selves.


The 4th Position

The 4th Position is created by Robert Dilts. The 4th Position is in the position of the whole system, which transcends individual identities, parts and relationships. "I" becomes "We". There is no more "I" of the 1st Position, and "He/She/It" of the 2nd Position. Everything becomes one whole system. I see from the eyes/position of all of us.

As you can see from the above diagram, I put the 1st Position and 4th Position on the left 2 quadrants of the Matrix, as both of them are in the "Mid" of someone or something. The 1st Position in the Mid of "I", while the 4th Position in the Mid of "We". That is, we perceive inside the Frame of "I" and "We" respectively. So the left quadrants are the Mid-Quadrants.

If the 4th Position is seeing things inside the Frame of "We", then there will be another position that sees "We" from above and beyond, that is, Meta-We or Meta-4th Position. I named it as 4.5th Position (Since someone had already created the 5th Position). In this 4.5 Position, one can see the thinking and operation of the whole system.

The right quadrants of the Matrix are the Meta-Quadrants. The 3rd Position is Meta to the 1st, while the 4.5th Position is Meta to the 4th. Since both positions are Meta-Positions, it is better to stop calling the 3rd Position as Meta-Position to reduce confusion. Furthermore, to make things even confusing is that the 5th Position is also another Meta-Position! I will talk about the 5th & 6th Positions in my next article.


But Where is the 2nd Position?

But where is the 2nd Position in the above Matrix?

There is NO 2nd Position at all! The 2nd Position is just another 1st Position of another person or thing. They have their own Matrix of Positions. When you go into the "2nd Position", you are going into another matrix of others!

So, you can imagine there are lots of matrixes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s in the world. One can go into different quadrants of his/her own matrix. One can also go into positions inside the matrix of another person/things. This creates flexibility and thus Choices!

If there is Systemic NLP, this matrix system should be part of it!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2008/08/10

Concepts 101 Part 33: 難與值得

Hi,

前文提到,不等於不可能,但很多人認為難,便不去做,但做不做一件事,跟它難不難,是否有著直接關係呢?

當然沒有!

決定做不做,看的是能得到什麼回報;難事,可能需要的輸入較大,決定做不做,那就要看輸出的回報結果有多大了。

一件事值得做與否,取決於輸出與輸入的比例,亦即槓桿;越大,當然越值得!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我的觀點極短篇: 只做本身已有推動力的事

Hi,

Self-Motivation 自我激勵是多餘的!

如果你打算做的事,本身已能推動你去把它完成,何需激勵?

只有你不是真的想做的事,才需要那些多餘的激勵!既然不是真的想做,那不做好了。

不做這事,還有太多可做的事,殊途同歸呀!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解夢十訣: Part 5 - 探夢

Hi,

講夢之後,仍然未有什麼啟發洞悉,怎辦?探夢可也!

如何探夢?

問問你的聽眾:夢境中那一部份最為奇怪

很多時,那部份就是你的夢的重點!就由那部份開始研究探索。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遲不寫,早不寫,就是在開辦夢境工程課程前才寫解夢十訣,擺明就是推廣宣傳招數,是又如何?但屈指一算,課程名額至今只剩三名,可以不用再寫下去吧!

P.P.S. 十訣改為五訣,那又如何?

P.P.P.S. 還是有始有終好一點,反正開始了,再多寫五篇吧!

Concepts 101 Part 32: 黑點

Hi,

這是小弟於2002年時發展出來的教練概念,多年來我都在教練培訓課程中介紹給課程同學。

你在上圖看到什麼呢?

如果你看到的是一個黑點,那黑點週遭的白色部份呢?白色部份不是比黑點佔據的面積遠遠更大嗎?

那為什麼你『看』不見那白色更大的部份呢?

因為你所有的注意力已集中在黑點上,其他部份就算存在,也是在你不察覺的範圍裡,那就是我們所謂的盲點了!

教練的基本理念就是助人自行發現自己的盲點,當更多的資訊流入對方的思維中,他就能更接近事實的全部,解難及決定就更準確了。

為什麼要他自行發現呢?因為我又怎知你心中的黑點及白色部份是什麼呢?自以為知道別人心中所想的,其實也只是他們自己的黑點而矣!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2008/08/07

Coaching: 最重要的 Coaching 問題?

Hi,

最近寫了最重要的催眠暗示一文後,覺得多寫一篇最重要的 Coaching 問題也會十分好玩的。

Coaching 一般是以問題來促進對方思維,那問什麼問題是最重要的呢?

小弟認為,絕不是什麼聰明的問題,而是最基本、最直接的問題-還有呢? (廣東話:仲有呢?)

如果 Coaching 的目的,真的是要讓對方拓闊思路增加選擇的話,又有什麼問題比『仲有呢?』更重要呢?

『仲有呢?』意義在於你正在期待更多的答案!這種期待,令對方產生壓力,在壓力下,只要不是太大,平時想不出的,也能想出!

如何問才能製造壓力,但又不會太大呢?給予對方時間空間

不管你是否在教練對方,只要你是在問問題,目的是為了解難也好,創新也好,測試對方知識也好,問『仲有呢?』肯定能為你及對方帶來更多意念,今時今日,你不會還相信『一個問題,一個答案』吧!

最重要的 Coaching 問題,除了『仲有呢?』外,仲有呢?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Concepts 101 Part 31: 解難

Hi,

前文談到『』,如何能解?

解難之道,除了解開以外,還有解拆解體越過繞過搬移鑽地掘地另覓他途、最後還可另尋目標,此乃解難十法也。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Concepts 101 Part 30: 難與不能

Hi,

(Difficult),代表有障礙不能 (Impossible),代表障礙是無法解決!

難的,不等於不能!

能不能,視乎你有沒有方法。(這是 NLP 其中一項最重要的前題假設)

太多人把它們混亂了以後,凡是的,便認為是不能放棄好了!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ersonal Development: 另類埃及學 Part 5 - 你不照顧,自有人照顧

Hi,

卒之見到小弟樣貌的照片了!在小弟後面的,正是名震中外的埃及博物館了。

她的外觀,也就是她最美麗之處,內裡?唉...

亂七八糟、破爛殘舊、塵埃滿佈、污糟邋遢,真的不懂得如何形容才對!

內裡雖盡是國寶,可惜缺乏整理維護,展品的說明,竟是一張又一張不同大小,形狀顏色不一的癈紙手寫而成 (字體還要褪色)!

那時突然明白,為什麼他們禁止遊客在館內拍照,怕的是人家把照片流傳出去,有辱國體。

心中真的很黑心地想:如果當年英國人多搶走幾件,令它們能舒適地住在大英博物館...

你不去照顧自己重要的東西自會有人代你照顧,那時就不要說人家怎樣怎樣!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2008/08/06

NLP: Meta On Positions 是否只是 Meta On NLP 的認知位置?

Hi,

答案是:

Meta On Positions 正是 Meta On Perceptual Positions (認知位置),但認知位置卻不是只得三個 (第一自己位置第二他人位置第三超然位置),基本上還有第四整體位置第4.5超然整體位置第五超然時間空間位置

而且第一自己位置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你既是你的兒子的父親,但也可以是你的父親的兒子,更可以是想像的第一位置,如你是你的子女的朋友、你不是你的子女的父親等;第二他人位置也不只限於是對方位置,更可以是世上任何一人,甚至是動物、死物也可!

第四位置第4.5位置中的整體也可以 Chunk Up & Down 地擁有大量不同的變化選擇,第五超然時間空間位置也可以站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上!

那就是說,縱使只是 Meta On 認知位置,她卻有無限數量的選擇,要做到 Meta On Positions 也不簡單!

我經常這樣想:如果世上真的有天主、上帝、神仙、佛菩薩,他們就是最能 Meta On Positions 的了,人類看不通的,他們看通了!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NLP: 商界好奸!

Hi,

上月中新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劉吳惠蘭履新,電台播放她的一段錄音訪問,有這樣一段令人嘩然的對白:『我從來無諗過入商界,商界好奸,商界非常兇險,為錢可以你爭我鬥、不擇手段,當人係賺錢機器,無人受到尊重。

雖然這已是舊聞,而且本欄並非討論政治,但它卻是一項很好的教材,用作理解什麼是 Meta On Positions

就算她不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但也是該局的常務秘書長,工作就需與商界打交道,這樣勁踩商界,莫非她精神有點問題?

她當然精神沒有問題,否則怎能在政府打滾三十二年,而且還身居要職!

那她是什麼問題呢?

沒有 Meta On Positions!沒有察覺講這等話時,自己正在什麼位置,與及應在什麼更適合的位置

能察覺自己當下的位置及能察覺有什麼更適合位置選擇,就是 Meta On Positions

但她卻能成為二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否 Meta On Positions 並不重要呢?

成功失敗絕非單憑一種能力,劉太當然有著她成功的條件,不容置疑,況且從事公務員,自有一套不同的生存上位法則,但現在她卻要粉墨登場,做其政治任命官員,那套法則就未必管用,而且那更是一個跟公務員絕對不同的位置

那又有什麼人的 Meta On Positions 做得不錯呢?看看她的舊上司過去的表現,就是另一種最佳教材。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我的觀點極短篇: 香港要是沒有中央政府照顧...

Hi,

剛看電視新聞報導,一名氣憤的國內遊客說:要是沒有中央政府照顧,香港早就完蛋了!

這可能是他的一時意氣話,但想深一層,這是不是不少國內同胞對香港的看法呢?而這又是不是一個事實呢?

藉得我們香港人深思!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2008/08/05

我的觀點極短篇: 如果日本不是全國統一時間...

Hi,

今天晚上的 Business 1.1 課程中,我在談到如果日本不是全國統一時間,北海道大可成為全球首個開市的地區,對日本經濟大有幫助,在座的一名朋友認為就算如此,悉尼及新西蘭仍早於北海道開市,由於當時已經接近超時,而研究重點亦不在這裡 (我們在研究習慣及盲點),故並沒有花時間慢慢討論,否則便浪費了在場數百名同學的寶貴時間。

現在這裡簡單地解釋一遍,北海道身處與俄羅斯 GMT+11 相同經度地區,如日本不是全國統一時間,則她的時區就可以是 GMT+11了。(屬於什麼時區是每個國家政府自行決定的!)

悉尼身處 GMT+10 時區,當然是後於北海就開市了!

新西蘭處於 GMT+12 時區,理應早於北海道開市,但新西蘭開市時間是早上十時,但日本開市時間卻是早上九時,因此新西蘭是不會早於北海道開市的!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2008/08/04

Hypnosis: 什麼暗示比最重要的暗示還重要?

Hi,

數天前的一篇文章-什麼是最重要的暗示?,當中提出暗示他人接受你的暗示是最重要的暗示,如他不接受你的暗示,他又怎能改變呢,催眠他又有什麼意義?

但又有什麼暗示比這個最重要的暗示還要重要呢?

暗示他人接受催眠

如果他不接受催眠,什麼最重要的暗示也沒有發揮的空間!

催眠治療課程中,我教授大家在術前講解 (Pre-Talk)中做了大量的前暗示工作,又在前設定程序中暗示了對方催眠是那麼容易,目的就是要暗示他接受你的催眠。

所以,要成功催眠,特別是首次被你催眠的對象,暗示對方接受催眠暗示對方接受暗示是不能或缺的。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潛意識投射: 筆跡分析學 - 調查型及分析型思維

Hi,

最近有同學問我有關調查型思維分析型思維的筆跡分析,他研究小弟的筆跡時,找不到上述有關的筆跡特徵。

現把小弟的筆跡公告天下,上圖中的紅色橫線是指出分析型思維的筆跡-V型筆跡;而黑色橫線是指出調查型思維的筆跡-倒V型筆跡

記著,所謂V型筆跡底部必須接觸底線,才算是分析型思維的要求,底線是指那個字母的底線,特別是底線浮動的人(像小弟的筆跡)的筆跡。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我的觀點極短篇: 今年有十五個狀元!

Hi,

每年會考放榜均有狀元誕生,今年(2008)共有十五名之多,這還不是記錄,前年更達二十五名。

但回想以前,七優八優簡直已是不得了的成績,為什麼現在有那麼多的十優呢?

其實大家心中也明白,會考成績是拉曲線而成的,可同拉法,當然結果可以完全不同。

我並不反對,甚至是贊成拉得多些優良成績,考生及家長的心中也好過一點;我只想表達的是-相同的東西不同時間背景可以是完全不一樣的事物這個基本思維原則而矣!

遺忘了這個基本原則,世界在變這個現象就能把你玩弄於其股掌之間,但仍全而不覺。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2008/08/03

NLP: Advanced Modeling Part 2 - Basic Modeling 基礎模擬

Hi,

Part 1 談到要精確地模擬,就先需掌握他人的目的及事情的來龍去脈,今期要講的是什麼才是真正的 NLP Modeling

NLP 本身就是 Modeling,而不是 NLP Skills,太多學習 NLP 的朋友誤會了以為自己在學 NLP,實則他們只是在學習 NLP Skills,NLP Skills 只是 NLP Modeling 的產物,而不是 NLP 本身,本人兩年前曾撰文解釋,詳情可參閱該文

但究竟 NLP Modeling 又是什麼?這是更多學習 NLP 的朋友深感迷惑之處。

為什麼呢?因為 NLP 兩位創辦人均沒有清晰定義什麼才是 NLP Modeling!
他們均分別提出了 NLP Modeling 的特徵,但卻沒有說明她是什麼!

一般被接受的定義,就是把人類行為表面結構 (Surface Structure) 下的深層結構 (Deep Structure) 外顯出來;所謂表面結構,就是我們日常的所說所做,下面的深層結構就是在我們表面所說所做時內心中的所想

NLP Modeling 是把表面的所說所做的每一個步驟,相對應深層結構的所想的每一個步驟,依先後次序地顯露出來,形成 NLP 所謂的策略 (Strategy),我們便能從策略中更瞭解掌握自己或他人的行為,要學習、要改善、要影嚮便變得容易!

NLP Modeling 與一般分析模擬 (Analytical Modeling) 不同之處,在於後者研究心中所想的內容 (Content),而前者卻是研究其 Context,即每一步驟所想的資訊形態-視覺、聽覺或觸覺。

兩種 Modeling 並不存在優劣之分,只是研究對象不同而矣,兩者俱用,相得益彰。

上圖中最下層是深層結構,Modeling 時,就是把深層結構外顯至上圖中間那層的表面結構中,形成一條像公式似的策略,圖中的 ABC 則在顯示不同資訊形態的先後次序。

舉例來說,某人的行為表面上是先貶眼,再抹咀,研究之後,發現原來相對應的深層結構,是先想到一幅他人出錯的圖象,再在心中跟自己說:『還好不是我在犯錯!』,那他的策略就是先視覺資訊,後自我對話的聽覺資訊。

知道了又有什麼用?舉例來說,如用於影嚮他人,下次再發現他在先貶眼,再抹咀時,你大可問他剛想到了什麼的景象,又或問他跟自己說了些什麼?

如果用於學習他人某項技術時,你也可以上述模擬方法,除了看他是怎樣做外,還能察知他心中每個步驟是如何思維的,你就能學得不只徒具外,連心中的核心精也能掌握,那就形神俱備了!

這就是 NLP 的基礎模擬了。

至於上圖最上層的又是什麼,她是小弟所謂的 Meta Structure,那就是與小弟提出的 Advanced Modeling 有關了;如何能更高階地模擬,下回續談。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NLP: 最重要的 NLP 知識 - Meta On Positions

Hi,

小弟今天剛在 NLP Master Practitioner 課程中講及,究竟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NLP 知識?

小弟學習 NLP 凡二十載,最重要的得著,固不是什麼 NLP 技術,又不是什麼 NLP 模式或概念,亦不是我向來認為十分重要的 NLP 之根本-模擬 (Modeling)。

那又是什麼呢?

Meta On Positions!

不是 Meta-Position,而是 Meta ON Positions

Meta-Position 超然位置是 NLP 一個重要的概念,它令人能以『我什麼也不知道』的思維框架來看人事物,從而更能看清狀況。

比她更重要的是 Meta ON Positions,只差一字,但結果卻是全然不同。

Meta ON Positions 是時刻都能察覺自己正在什麼位置上 (即 NLP 所謂的認知位置 Perceptual Positions-第一自己位置、第二他人位置、超然位置等等),即俗語所謂『知掟』也。

這裡的 Meta 一字,是動詞,而非在 Meta-Position 一詞中的形容詞!

Meta ON Positions 重於 Meta-Position ,皆因你若不知自己現在身處什麼位置,你又怎能察覺需要轉換位置呢?不察知位置,只知有超然位置,那只是得物無所用,空口說白話而矣!

Meta ON Positions 當然比 Meta PositionMeta 了 !能 Meta ON Positions,自然能令自己保持在最適當的位置上,能超然於自己、他人、超然的位置上,當然能吸收最多的資訊,做到 NLP 的最終目的!(什麼是 NLP 的最終目的,下回分解)

如何能做到 Meta ON Positions 呢?時刻問自己:我現在是在什麼位置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plore

2008/08/02

解夢十訣: Part 4 - 講夢

Hi,

寫夢之後,但仍未學懂如何去解夢,怎辦?講夢

把你的夢境,講給你的朋友聽,越詳細越好,你將會奇怪地發現,在你講的同時,你醒覺到很多你先前遺漏了的細節,整個夢境變得更為完整清晰。

當你講夢的時候,你的顯意識正在整理你的潛意識中的夢境,很多時你會出現一些啟發洞悉,不管那是不是你的夢境的真正解釋,反正也是潛意識給你的提示,好好的參詳吧,或許你會得到出乎意外的收獲!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2008/08/01

Hypnosis: 什麼是最重要的暗示?

Hi,

暗示式催眠 (Suggestions-Based Hypnosis)是以暗示來達成改變的效果,什麼暗示是最重要的暗示呢?

暗示對方接受暗示

改變是目的,以暗示來改變,但對方卻不接受你的暗示,那就不能達成改變的效果了。

暗示改變之前,先暗示對方接受你的暗示!

我們稱之為前暗示 (Pre-Suggestions),即暗示前的暗示。

舉例:『一陣間你會聽到我講俾你聽的一D建議,好自然你就會完全接收到晒。』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